他山之石

“河北”第一寨——武官寨

时间:2017-2-23 19:22:31  作者:宫瑞华  来源:www.liangjiabei.com  查看:89720  评论:0
内容摘要:故城县武官寨镇驻地武官寨村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村庄。该村坐落在故城县城郑口和山东省原武城县县城(今故城县建国镇)之间,旧时村东有“官道”通过,是德州、故城至武城、清河的必经之路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这条“官道”解放后改造成郑(口)清(河)公路,南可至邢台市,北达德州市,成为连通河北...
故城县武官寨镇驻地武官寨村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村庄。该村坐落在故城县城郑口和山东省原武城县县城(今故城县建国镇)之间,旧时村东有“官道”通过,是德州、故城至武城、清河的必经之路,地理位置十分重要。这条“官道”解放后改造成郑(口)清(河)公路,南可至邢台市,北达德州市,成为连通河北、山东的重要通道。
  关于武官寨村名的由来,民间有多种说法。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北宋末年,金兵入侵中原,黄河以北地区成为其攻略的主要对象,有一支劲旅即驻扎在此处,号称黄河之北第一大寨。之后,明洪武年间山西移民迁此定居后,人烟渐多,遂将村名叫做武官寨。至今武官姓甚名谁,今天人们谁也说不清楚,只知此武官是蒙古族人,带兵作战十分勇猛,武力超人,他惯吃牛羊肉,并专门挑选了一位蒙古族厨师为其做饭。这厨师擅长烹炒牛羊肉,尤其是蒸出的羊肉包子,皮薄肉嫩,个大馅儿多,味道鲜美,甚称武官心意。一日,接到命令,大军有紧急任务需要即刻出征。此时,厨师刚把包子包好,来不及上笼,情急之下,他把包子压扁擀成了一张张肉饼,直接放在锅上爆。没想到,烙出的肉饼皮焦馅嫩,肥而不腻,比包子更可口。从此,武官寨肉饼出了名。如今,武官寨羊肉大饼经过不断改进,已经成为故城县地方名吃。
  除了羊肉大饼,武官寨还有一招绝活儿——敲家鼓。
  在冷兵器时代,军队以击鼓为号,鼓响兵进,鼓息兵退。由于战争的需要,武官让每支队伍都置一面鼙鼓,一有情况,击鼓为号,军士一听到鼓声便立即集合迎敌。后来流传到民间,家家置一牛皮鼓,倘有土匪入院或进村便马上敲鼓,一家鼓响,全村齐动,吓退贼匪,起到传递信号、保家卫村的作用。再后来,家鼓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,每逢春节或庙会等喜庆活动都要擂起家鼓,增加了节日气氛。为便于携带,家鼓呈扁圆形,鼓帮左右有两个铁环,敲打时用绳子拴住挎在脖子上把鼓置于胸前。近几年元宵花会,经常举办家鼓比赛,武官寨的家鼓在附近村庄是出了名的。经过加工整理挖掘,他们把军鼓与宫廷乐鼓鼓谱融合在一起,打出的家鼓鼓声清脆,威武雄壮,鼓点多达十几种,擂起来震天动地,时而如万马奔腾、时而如疾风暴雨、时而如龙啸虎吼、时而如雷霆万钧,人们伴着鼓点舞之、蹈之,意气风发,斗志昂扬,连空气也随之舞动起来。
  解放后,多数人家没有了家鼓,改由村里集体组织排练保管,打家鼓时把鼓放在特制的木架子上,人们以讹传讹,把家鼓叫成或写作“架鼓”,其实是不了解家鼓的起源,不了解武官寨的历史。
  受历史传统影响,武官寨素有习武之风,出过很多武林高手。在我们家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,西夏庄的刘某某武功高强,武场上惯使一根白蜡杆,抡起来一二十人近不得前。有一次他去武官寨赶集卖白菜,为占摊位与人发生争执,被武官寨人打得鼻青脸肿,可他手中的扁担却丝毫施展不开,武官寨人武功之高超略见一斑!年近古稀的武官寨村民陈立刚年轻时曾拜西夏庄张拳师为师,成为功力拳第18代传人,现为国家一级拳师、国家段位裁判员,在省内外颇有影响力。之后,武风渐衰,武技几近失传。改革开放以来,他的儿子陈金超,自幼受父亲的影响,8岁起开始练习功力拳,除了练拳外,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功力拳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普及上。在陈立刚父子带动下,现在,武官寨重振武风,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武术爱好者,使中国传统武术发扬光大,后继有人。
  说到此,武官寨“武官”没有留下名姓也就不难理解了。首先,历史上的女真族是一个游牧民族,他们作战流动性很强,不擅文字记载,对自身的轨迹、经历不像汉族人那样随时记录下来,给后人留下丰富的资料。其次,金统治者对汉族压迫甚为酷烈,民族对立情绪十分严重,当时的汉人和后来的汉族统治者也不会为他们写史作传,因此老百姓也只能以“武官”笼统称呼,口口相传了。  

相关评论
靓加倍学习网,让你的学习、生活更靓丽!!!邮箱:272984576@QQ.COM   联系QQ:272984576 冀ICP备13005734号-1 网站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