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开课是相对“常规课”,与日常教学相比,是一个教学“特例”,是与师生熟悉的“常规课”完全不同的非常规课,是一种有开课目的、有研讨过程等的“观摩”活动。公开课是对他人公开的课,“常规课”是专对学生的,公开课则有了本班师生(含借班上课的)以外的人介入,使得教师不仅把课上给自己的学生,还把课上给这些学生之外的听课者,或主要是把课上给这些听课者。这些外人包括同事、本系统专家、领导以及外校和外地的同行、研究者、行政管理者等。因此,在公开课上,这些人主要是充当评价者,监督者或观摩者、取经者。
也有人说“公开课”是一种中国特色。批评公开课的评比则是具有鲜明的权威主义色彩的中国特色的“教研”活动。但有一点,我们不能否认,在现在农村学校里,在没有外出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情况下,唯有公开课才能让我们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。虽然有时我们认为公开课有些像“表演课”。这个机会是万万不能丢的。这是展示我们自己的一次绝好的机会。
在讲公开课时,首先,考虑学生特点很重要,只有抓住了学生,一节公开课就成功了大半了,在教学设计时要时时处处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,有些教师自做聪明,认为抓住评课教师的心才有高分的可能,其实,仔细想一下,如果学生都听愿意听你讲课,评课者就是想给你高分也没有借口了。
第二,有些教师自己拥有计算机,甚至笔记本电脑,在上公开课时,如果举办者提供了设备,就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设备,因为如果用举办者提供的设备出了的问题,是可以要求重讲的,而用自带设备,一般是不允许重讲的。
第三,在举行公开课前,做教学设计时,要先了解一下,讲公开课的环境,举办者为我们提供哪些设备。哪些设备可以利用,哪些设备可以发挥我们的特长等。
第四,吃透教材。深刻的理解教材,把握教材,吃透教材的意图。在理解教材过程中要一定理解的教材结构,也就是具体到某一课的内容,它在整个单元当中处在一个什么地位,在整册中处在什么地位,它的前后联系、横向联系,纵向联系一定要把握住。每一课教材内容,都有教学策略蕴含当中,我们在理解教材过程当中,一定要深刻理解。这是上好课的关键。对待教材,我们本着要源于教材,高于教材;应该是用教材教,而不是教教材,也是就是说,教材是教学的起点,而不是教学的终点。所有的好课,都不是按教材上或者是教学用书的内容原封不动的进行教学。但是也决不能出现错误的知识,不能出现错误的方法,这是很重要的一点。
第五,教学设计方面,设计的教学过程,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,给学生探究的时间,不要设计过碎的环节,不要设计成零碎一个一问一答的过程,这是比较忌讳的。再就是,要体现层次,要按照教材的结构,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,来设计教学过程,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不是随意安排的,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。对于一些设计探究的课程来说,还要加强指导,我们在一节课当中,让学生设计实验,让学生分析资料,让学生设计模型,设计的基础是什么?学生实验的方法是什么,教师指导不到位,学生的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。教师怎样指导学生,是我们研究的问题,也是我们体现自己教学水平的地方。
第六,教学评价方面,如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,价值观,落实到这节课当中怎样体现?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,价值观。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,加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,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。往往在这方面我们处于薄弱的状态。
还有就是教学艺术,在教学过程当中,在教学方法选择当中,在指导学生上出现了问题,出了教学理念之外,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艺术。